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

96年國二下翰林版講義

96年國二下翰林版講義 班級:______ 座號:______ 姓名:______
第一章 前--「天朝」 ---(中國中心論)
鴉片戰爭
(外力入侵) 後---學習西方改革
一、外力衝擊
1.鴉片戰爭:(中英)
a.時間:道20(1840~1842)
b.原因 遠因:世宗禁教,中西隔閡
近因:通商設限(廣州)--英人走私鴉片—平衡貿易赤字
c.人:咸豐派林則徐禁煙
d.結果: 1842簽第一個不平等條約(南京條約)---內容:1.五口通商2.割香港3.賠款
※ 1843---續約—主權喪失(領、協、片)
e.影響:主權喪失,中國門戶洞開
2.英法聯軍
a.第一次(咸8) 遠因:修約未遂
近因:英藉口—亞羅船事件;法藉口—廣西西林教案
結果:簽訂天津條約--內容:1.互派公使2.外人通商傳教3.增設通商口岸
b.第二次(咸10) 藉口毀約
結果:簽訂北京條約---英軍燒圓明園(北京第一次淪陷),割九龍司
影響:俄趁火打劫
3.俄的侵略
a.趁咸8第一次:簽璦琿條約(割黑龍江以北)
b. 趁咸10第二次:簽中俄北京條約(割烏蘇里江以東)
c.影響:得海參葳;出入北太平洋
※條約與失地表---
戰爭
條約
失地
鴉片
中英南京
香港
第一次英法聯軍
中英天津

第二次英法聯軍
中英北京
九龍司
俄趁火打劫
中俄璦琿
割黑龍江以北
俄趁火打劫
中俄北京
割烏蘇里江以東
二、內亂紛起:
1.天平天國之亂:(1850~1864)共14年
a.背景:窮
b.原因:乾隆中期,政風壞,軍備廢
c.領袖:洪秀全(拜上帝會)
e.經過:廣西起事---(1850—道30年)
1851—咸1,定國號
1853—咸3---定都(南京)叫天京
f.敗因:(1)內鬨(2)曾的討伐(以傳統文化對抗)
g.影響:(1)政治—漢人地位
(2)軍事—私軍
(3)經濟—長江中、下游人力、財力受損
(4)思想—口號『光漢排滿』催化孫中山民族革命運動
三、自強運動(1861~1894)
1.內涵:又叫『洋務運動』---師夷之長技以制夷、中體西用
2.主持人:中央(奕訢)、地方(曾、左、李)
3.刺激:英法聯軍之役
4.時間:(1861~1894)
5.內容:a.外交—總署(咸11)=外交部,光2(1876)--設駐英大臣
b.軍事—兵工廠 江西機局

福州—船政局、軍艦、海軍、軍事學堂
c.教育—同文館、上海廣方言館(語文人才) 、留學教育—第一批小留學生(同治11--1872)
d.交通、工礦業:輪船招商局、鐵路、電報、煉鐵、紡織
6.成效有限:a.台灣是成功的(因劉銘傳)
b. NO領導、NO計畫、守舊派反對
c.在甲午一役敗給日本
第二章
一、外患加劇
1.目標:越、緬、琉、朝(藩屬國—保護國)
2.法吞越:a.光10(1884)中法戰爭—波及台灣
b.結果:1885—中法和約
3.英吞緬:a.英以印度為基地
b.光11(1885)佔緬甸、吞緬甸
4.日本擴張
a.遠因:日(明治維新---1867)後強大
b.行動:(1)犯台—同治13(1874)牡丹社事件(2)光緒5年(1879)—吞琉球---改沖繩縣
c.甲午戰爭: (1)遠因:中日天津條約---把朝鮮列為中日的保護國,可共同出兵平亂
(1894~1895)(2)近因:朝鮮東學黨之亂
(3)經過:光20(日突擊中國運兵船)打敗牙山海軍
(4)結果:簽馬關條約(光21—1895)
(5)內容:a.朝鮮獨立b.割台、澎、遼東c.賠款兩萬萬兩
d.增通商口岸e.允日人在口岸設廠製造
二、戊戌變法的失敗
1. 戊戌變法(維新運動)(百日維新)
a.刺激:甲午戰爭
b.領導人:康、梁、光緒
c.重心:法、政治度
d時間:光24(1898)
e.內容:廢八股、裁冗官、撤機構、鼓勵上書
f.結果:失敗---原因:(1)慈禧發動『戊戌政變』,軟禁光緒,殺六君子
(2)守舊人士反對
(3)新政太急、太多
(4)光緒無實權
三、瓜分風潮與八國聯軍
瓜分風潮※※1.甲午戰爭影響:a.中國被瓜分b.有『維新派』、『革命派』c.【天朝】夢醒
2.列強瓜分中國:勢力範圍及港灣租借、甲午戰爭引起俄、德、法三國干涉還遼
列強國名
勢力範圍

長江流域

長城以北

山東

西南

福建
3.各國勢力範圍表:





4.中國免於被瓜分:美國於光25(1899)提出的『門戶開放政策』
八國聯軍(1900)---
1.原因:義和團事件(庚子拳亂)---日本書記官及德國公使被殺
2.地點:北京「第二次淪陷」
3.慈禧宣戰引來八國聯軍—俄、德、法、美、日、奧、義、英
4.結果:慈禧逃西安、【東南自保運動】、辛丒條約簽訂
辛丒條約—1.時間:光27(1901)
2.內容:賠款四億五千萬兩、削平砲台、北京到山海關駐兵、使館駐京
3.影響: a. NO國防
b.賠款最多
c.民族自尊心喪失---變的『崇洋媚外』
四、庚子後新政與立憲運動
庚子後新政1.時間:光26年(1900)
2.主持人:慈禧
3.內容:『興學堂,廢科舉---光緒31年(1905)』----建立新式學堂、練新軍、振興實業
日俄戰爭1.時間:光緒31年(1905)
2.結果:日本戰勝俄國----立憲戰勝專制
(立憲運動)1.時間:光緒32年(1906)
2.行動:宣統3年光緒(1911)成立『責任內閣』---被譏為【皇族內閣】
3.結果:立憲人士失望,轉而支持革命派
4.因為日俄戰爭的結果
伍、革命運動的興起
1.甲午戰後的救國模式---改革派(立憲派)、革命派---建立民主共和國
2.革命派:
a.領導人:孫中山(逸仙)--廣東香山縣人
b.第一個革命組織---興中會(光20)---地點:檀香山
c.其他革命組織---華興會、光復會
d.第二個革命組織(結合興中會+華興會+光復會)=同盟會
(1)同盟會(光31)---地點:日本東京;
(2)綱領:『驅鱁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』
(3)宣傳工具:民報
e.最壯烈:329黃花崗之役
第三章
一、中華民國的建立
1.民初政局混亂---袁世凱獨裁、軍閥割據等
2.武昌起義:a.時間:1911(宣統3年)
b.原因:四川鐵路風潮(保路運動)
3.第一任臨時大總統—孫中山在(南京)就職—民國元年(1912元旦)
二、袁世凱與洪憲帝制
1.袁世凱獨裁:a.袁逼溥儀退位(1912/2/12)--中國帝制時間共有幾年? 1912+221=2133+1=2134年
b.末代內閣總理---袁世凱
c.袁掌權—倡南北議和
d.第二任臨時大總統—袁世凱(北京臨時政府)
e.由『臨時參議院』制定『臨時約法』--用來牽制袁世凱
f.民元年---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
2.二次革命爆發(國民黨反袁):
a.時間:民2年
b.原因:宋案(袁刺殺宋教仁—因他主張內閣制)
c.結果:失敗
3.袁的野心: a.刺殺宋---爆發二次革命
b.帝制三部曲--(1)正式總統(2)終身總統(3)超級超級總統制
c.廢除『臨時約法』
d.日本支持—民國4年5月9日同意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,
認可日在山東權益---叫做【五九國恥】
e.稱帝:民國5年---(洪憲元年)--為『洪憲帝制』
f.引發反袁之役---如『護國軍之役—又叫雲南起義』---蔡諤、唐繼堯等人發動
g.民5年---袁死
4.討袁:反袁行動:a.二次革命(國民黨)、民2
b.中華革命黨(孫中山)----三次革命(民3)
c. 『護國軍之役—又叫雲南起義』---蔡諤、唐繼堯(民4)
d.言論反袁:梁啟超
時間
名稱
討伐對象
發動者
1911
一次革命(武昌起義)
滿清
孫中山
民2
二次革命

國民黨
民3
三次革命

孫中山--中華革命黨
民4
『護國軍之役—又叫雲南起義』
----四次革命

蔡諤、唐繼堯、李烈鈞
三、軍閥統治與南北分裂
1.軍閥割據:a.(定義—私軍)----用武力解決問題
b.形成原因:(1)袁死後,地方割據
(2)派別—北洋派—(皖—段--日本支持、直—馮—英、美支持、奉—張—日、英支持)
c.影響:兵連禍結、民不聊生---影響---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
d.時間:民5年(袁死後)—民17年
e.政治特色:(1)文盲(2)用武力解決問題---誰也不怕誰,造成中國的近代化的延誤
(3)帝國主義的走狗
※史上有軍閥的朝代--(東漢—州郡)、(唐—藩鎮)、(民國—軍閥)
2.南北分裂:a.軍閥亂政表現--(1)民6年段祺瑞,借外債
(2)直系—曹錕賄選(3)民6年--復辟事件
b. 民6年--復辟事件--(1)原因:黎元洪與段祺瑞之爭
c.孫中山護法運動(反軍閥運動)--
(1)廣州護法軍政府(討段—因為段祺瑞--破壞民元臨時約法)
(2)兩個對峙的政府:南北戰爭
(3)北—北京軍閥(段祺瑞);南--廣州護法軍政府(孫中山);
(4)法 法統【民元臨時約法】
(5)結果:失敗---因為a.無軍隊b.西南軍閥阻撓c.陳炯明叛變之打擊
※破壞臨時約法---有袁與段二人
※民初兩次帝制—
帝制名稱
洪憲帝制
復辟事件
時間
民國5年(洪憲元年)
民國6年(宣統9年)
建立者
袁世凱
張勳扶植溥儀
討伐者
國民黨、中華革命黨、護國軍
段祺瑞
原因
袁世凱的野心
黎段之爭
四、五四運動的激盪
1.五四運動---a.性質:學生(新知識份子)大覺醒
b.時間:民8年5月4日
c.原因:山東問題-一次大戰結束時,巴黎和會不公平處理---將山東利權給日本
d.地點:北京天安門始擴散
e.口號:『外爭主權,內除國賊』
f.影響:凝聚民族意識---觸發日後反帝、反軍閥風潮
第四章
民末清初---新、舊交替的轉型期
1.社會—傳統士紳被新知識份子取代,各階層覺醒
2.經濟—工商業成長
3.文化—受西方文化影響---產生新文化
一、新知識份子的崛起
1.定義:受過(新式學堂)、(留學教育)者
2.傳統士紳(士大夫)---透過『科舉』取的功名者
3.四民(士、農、工、商)變遷—『士』成分改變---成為領導階層
4. 新知識份子的要求:(1)政治---民主
(2)社會—自由平等
(3)經濟---發展新式企業
(4)思想—學術自由
5.特色—有新觀念、新價值觀、新學識、新人生觀
6.影響—帶動社會、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之發展
二、社會各階層的覺醒
1.原因:a.工商業發展
b.新式教育推進
c.新思想傳播
d.組織—商會或工會組織
2.覺醒:a.商人:(1)組成商會,對抗官員及列強(2)發動罷市
b.工人:(1)組成工會—求勞工權益、愛國熱誠---抵制日貨(2)發動罷工
c.婦女:(1)原因:女子教育發展,民國以後--女子參與政治運動
(2)組成婦女團體—要求立法保障---(女子參政權)(財產繼承權)(男女同工同酬)(教育平等)(女子婚姻自由)(確定一夫一妻制)
三、工商業的發展
1.分界點---鴉片戰爭後--傳統手工業受打擊(因西方貨物進入中國)
2.自強運動時—新式工商業
3.甲午戰爭—設立商部(後改為工商部)---鼓勵投資與經商
4.一次大戰期間---列強忙於打戰---中國工商業一陣繁榮
5.民8年一次大戰結束---列強經濟力再度東來---中國工商業衰退
6.新興都市興起:a.原因:(1)交通工具通行(2)新式工業興起(3)中外貿易擴張
b.地點:多在沿海、沿江的通商口岸
c.例子:(1)上海—本是東南沿海港口,後發展成中國南北和中外貿易的總匯
(2)漢口---本是武漢三鎮最不發達成鎮,因為(開阜)、(鐵路興建)、(輪船通航)---超越武昌---成為大都市
d.影響:展開中國近代化的櫥窗
四、新文化運動(民4)
1.原因:新知識份子認為---清末救國運動未成功---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不良,故要提倡新文化
2.源起:陳獨秀之新青年(民4)-(提倡新文學)、(檢討傳統文化)、(引進新思想)--叫做『新文化運動
3.內涵:a. 提倡新文學-----(1)胡適--『八不主義』--不用文言,改用白話
(白話文運動) (2)陳獨秀—提出國民文學、寫實文學、社會文學的 『三大主義』
(3)成效—民9—國校國文教科書採用白話文教材
b. 檢討傳統文化---批孔—陳獨秀---說儒家思想是發展民主政治及新思想的障礙
c. 引進新思想---全盤西化論—口號—德先生(民主)、賽先生(科學)
4.影響:(1)影響儒家的思想界的地位(2)馬克思主義流傳於中國---民10—中共成立(蘇聯策動下)(3)白話文運動
※※近代歷史發展---
(特色):三層次,二派別
【社會變革】

思想文化
【政治】
辛亥前後: 立憲派V.S.革命派
1920年代後: 國民黨V.S.共產黨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五章
1.中國國民黨(民8改組)—以黨治國---軍政、訓政、憲政
2.北伐完成—結束軍政,走向訓政時期
3.內憂外患—內有中共—利用八年抗戰坐大(國共內戰),外有日本(八年抗戰)
一、中國國民黨的北伐與統一
1.改黨名—民8年,把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
2.黨的改組(民13)---因為護法運動受到西南軍閥阻撓
3.聯俄容共—民13--聯俄---外交上與蘇聯合作(取俄國經驗、顧問、經費、武器),
民12--容共(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)---造成黨中有黨
4.黃埔建軍—a.時間:民13
b.校長:蔣中正
c.地點:黃埔
d.目的:「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」
e.完成北伐(民15—民17)
(民14孫中山逝世)
5.北伐事業:a.時間:民15—民17
b.領導人:國民革命軍總司令—蔣中正
c.討伐對象:(1)吳佩孚(長江流域軍閥)
(2)張作霖—最強—東北(控制北京政府軍閥)
(3)孫傳芳—東南
e.結果:討伐成功
f.完成統一---民17年底—張學良因為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歸順國民政府
g.北伐阻力--(1)民16--寧漢分裂
(2)民17—濟南事件(日本出兵山東)
6.清黨—民16—清除黨內中共份子(因聯俄容共政策產生)
7.寧漢分裂—民16(1)寧—南京政府(2)漢—武漢政府—國共分裂
二、北伐後的內憂外患
1. 內憂外患—內有中共---民10—中共成立(蘇聯策動下)—利用八年抗戰坐大(國共內戰),外有日本(八年抗戰)
2.內憂—a.國民黨清黨(民16)
b.中共到華南、華中交界地帶(湘、贛邊區的井崗山)---組織軍隊、行土改—得農民支持
c. 中共被圍剿多次---於民24年---展開【二萬五千里長征】--到陜西省北部
3. 外患---a.民17---阻撓統一---發動濟南事件
b.民20-發動九一八事件(瀋陽事變)---東北淪陷
c.民21—發動一二八事件—進攻上海
d.民21—滿洲國成立---日本扶植溥儀
※※日本出兵山東兩次---(1)民3—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
(2)民17—趁北伐時----發動濟南事件
4.西安事變
a.時間:民25
b.原因:張學良綁架蔣中正
c.地點:西安
d.要求:停止剿共,共同抗日---因為之前蔣中正的---『先安內後攘外』政策—使張學良的東北家園淪陷
e.結果:聯共抗日
f.影響:(1)使中共死裡逃生(2)促成聯共抗日(3)日本加速侵華
三、實施訓政與十年建設
1.以黨治國---民20—訓政時期約法---本來定為6年,因為戰亂—無法如期實施
2.十年建設--- a.時間:民17—民26又叫『黃金十年』
b.內容--(1)財經—統一貨幣、法幣發行
(2)教育與社會—新生活運動展開---改正社會習俗
(3)國防與外交---整頓國防工業,收回清末喪失的關稅自主權,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
c.影響:(1)奠下抗戰基礎(2)提升國力與信心
四、艱苦的八年抗戰—(民26—民34)
1.七七事變導火線---民25西安事變(一致抗日)
2.八年抗戰導火線—民26--七七事變(盧溝橋事變)
3.八年抗戰—a.分期—前期—(1)日軍猛攻淞滬一帶 (2)戰略--『以空間換取時間』
(3).遷都---南京到重慶 (4)南京大屠殺—民26年12月
(5)民27—日軍攻陷武漢—陷入內地
(6)日本採「以華制華」政策—扶植汪精衛---南京政府
(7)民28—歐戰爆發
(8)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---民30年12月
b. .分期—後期—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---民30年12月—促使美國參戰
(又叫太平洋戰爭)—形成中、美、英蘇、法結盟
c.經濟上---有同盟國--軍事與經濟支援助
d.外交上---(1)國際地位提升—民32年--廢除不平等條約,簽訂平等新約
(2)民32年—開羅會議---參加者【蔣—中、羅—美、邱—英】---決議日本要交還東北、台灣、澎湖給中國
(3)民34---雅爾達密約—美國出賣中國東北給蘇聯---同意蘇聯收回日俄戰爭後讓出中國東北的權益---貽害無窮—使東北接收為蘇軍—使它扶植中共坐大—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
e.結束---民34年8月美國投下日的長崎、廣島---2顆原子炸彈,日本投降
f.戰後---蘇軍進入東北---根據民34---雅爾達密約
五、中共的坐大
1.抗戰期間(坐大)—中共利用抗戰機會坐大
2.抗戰後期(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)—--趁國府未能解決財經問題所惹起的民怨----與中國國民黨建立「聯合政府」--爭取國際與知識份子同情
3.抗戰勝利後—a.蘇聯扶植中共坐大—將日本關東軍武器給了中共
b.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失敗—民36
4.國共內戰—a.民36—國府宣布「動員戡亂」---把中共視為叛亂份子
b.中共策略---「以鄉村包圍城市」--反守為攻---戰略優勢
c.物價飛漲---對國民黨統治不利
d.民36年12月25日---實施憲政---行憲紀念日
f.國大---選蔣中正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
g.三大戰役失利----(遼瀋、徐蚌、平津會戰)---東北、華北、淮河等地失利
h.民38---國府遷台,中共佔據大陸
第六章
1.民38年---中共統治中國大陸
2.1980年代—中共改革開放—經濟發展迅速
3.兩岸關係—隨時變化
一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
1.中共統一大陸---成立『人民民主專政』的共產黨極權國家---首都—北京
2.中共建國初期—對內—(1)實施土地改革(為了鞏固政權)
(2)發展重工業—提升國防準備
(3)民間工商業---收歸國有
(4)對於知識份子—-展開言論與思想控制
對外--(1)外交上—向蘇聯一面倒(親蘇反美)
(2)反對以美帝國主義為主的共產集團
3.韓戰爆發—a.時間—1950年(民39)
b.原因—蘇聯唆使北韓攻打南韓
c.結果—雙方以38度线為界分裂成北韓和南韓
d.毛澤東參戰---毛以『抗美援朝』為號召----組織『志願軍』參戰
4.中蘇交惡---a.中蘇各自宣稱自己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國
b.強調—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---拉攏亞非第三世界勢力
二、不斷的運動與革命
1.初期口號—超英趕美---中國徹底的社會主義化
2.三面紅旗---a.時間:1958—1960年間
b.目的:提高糧食與鋼鐵的生產量
c.結果:(1)農業上---政府濫徵稅購糧,民間生產意願低,導致嚴重飢荒
(2)工業上---消費許多人力、物力,延誤農業之收成
d.影響:(1)社會活力衰退,經濟惡化
(2)過度勞動與糧食不足---造成三、四萬人因飢荒而死亡
4.劉少奇—採溫和的改革措施—(1)放寬集體控制(2)允許有限度的市場經濟
5.文化大革命:a.時間:民55(1966)—民65(1976)(十年浩劫,恍如一夢)
b.目的:毛澤東的奪權鬥爭,堅持社會主義的路線
c.利用---小紅衛兵『革命無罪,造反有理』—進行『破四舊,立四新』
d.鬥爭對象—以劉少奇、鄧小平為首的「走資派」
e.個人崇拜—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極點
f.影響:(1)對中國傳統倫理與文化進行破壞
(2)政治—動盪、經濟—衰退、教育—停頓、道德—扭曲
(3)中國歷史上一大浩劫,故有人說:(十年浩劫,恍如一夢)
三、告別革命
1.毛去世:民65年(1976),毛死,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失勢
2.文革後---鄧小平的「四個現代化」---貓論—改革開放政策---促成經濟發展
3.1989--「天安門事件」:學生響應東歐的民主化運動,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示威請願,被北京政府鎮壓
4.國家領導核心—1991後—以江澤民、胡錦濤---延續鄧小平的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』路線—實施改革開放
5.衍生問題—a.沿海與內陸經濟發展不均衡
b.國營企業經營效率不高
6.政策:a.經濟上—改革開放
b.政治上—一黨專政
四、兩岸從武力對抗走向政治對峙
1.民38年---兩岸形成分別治理的狀態
2.分治初期---中共以武力「解放台灣」,中華民國—要「反攻大陸」---火藥味濃厚
3.武力衝突---a.民38年10月---『古寧頭大捷』----共軍進犯金門,國軍獲勝
b.民47年8月23日---『八二三砲彈』---共軍砲轟金門,國軍還擊
4.政治口號對峙的年代—a.在47年『八二三砲彈』後---中華民國開始將『光復大陸』視為長遠目標
b.中陸內部持續動盪
5.民國60年---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,聯合國的『中國代表權』---由中共取代
6.民68---中共與美國建交
7.中共對台政策---a.採取『和平統戰』政策
b.具體政策--『三通』、『一國兩制』
8.中華民國的因應方式---a.以『三民主義統一中國』口號
b.政府間--『三不政策』---不談判、不接觸、不妥協
c.民間---接觸緩和
五、兩岸關係的現狀
1.民70年代---民間接觸來往、間接貿易
2.民76年---台灣解嚴---開放去大陸探親---揭開兩岸交流的序幕
3.民80年---a.政府終止---『動員戡亂』時期---不再把中共看成叛亂團體
b.制定『國家統一綱領』
c.設立---民間性質的—海基會(海峽交流基金會)---處理兩岸交流事務
4.近年來情況---兩岸間民間有文教、體育交流
5.台商大陸設廠---我國對大陸投資總額已超過400億美元(到民國93年為止)----
大陸已成台灣最大的 出口市場
6.目前情況---未能化解兩岸對峙與潛在的軍事危機
a.政治上---(1)中共堅持一個中國---(2)忽視分治現狀---持續打壓台灣—
(3)視台灣為地方政府---認為兩岸問題視為『內政』問題
b.軍事上—民國85年—我國總統直選時---共軍用飛彈試射台灣近海
c.民94年3月---中共制定---『反分裂國家法』---不排除武力統一的可能性------侵犯我國主權---引發民怨
d.兩岸問題需要審慎處理---正考驗朝野各黨派的領導人的政治智慧

沒有留言: